一道河 讀懂江南古今
平江連漕運,河岸盡繁華。
作為大運河遺產(chǎn)點,平江歷史文化街區(qū)有“小橋流水人家”的靈秀,也有“滿船清夢壓星河”的詩情。古時,南北通衢的運河推動了南腔北調(diào)的融合,形成了舳艫蔽水的繁華。如今,寶帶橋、虎丘塔等“運河十景”成為亮眼地標,在現(xiàn)代都市中保留著一段段水光氤氳的古老回憶。
水,是蘇州的根,也是江南的魂。公元前514年,吳王闔閭派伍子胥“相土嘗水、象天法地”,建起一座闔閭大城,“水陸雙棋盤”的城市格局初現(xiàn)雛形。蘇州文廟珍藏的《平江圖》,盡顯南宋時期古城河網(wǎng)密布的古城風貌。展開清代《姑蘇繁華圖》的長卷,“商賈輻輳,百貨駢闐”的市井風情映入眼簾,五十多座橋,上百艘各類船只,再現(xiàn)了“吳閶至楓橋,列市二十里”的盛世景象。
依水而建、因水而興,蘇州也成為江南城市的一個縮影,見證了大運河與沿線兒女的血脈相連。水是剛?cè)岵牧α浚杏私现羷傊寥岬男愿?,這里既有煙雨行舟的恬靜,又有搏擊風浪的敢勇。大運河上的東西交匯、中外交流,成就了江南文化開放包容的格局與氣度。
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大運河,從在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察看沿岸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治理成果到前往揚州運河三灣生態(tài)文化公園了解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取得的成效,總書記曾作出重要指示: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(chǎn),是流動的文化,要統(tǒng)籌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。
一座城 傳承千載文脈
從高空俯瞰蘇州古城,目之所及,有千年文韻綿延傳承,也有發(fā)展脈動生生不息。
在這里,范仲淹首創(chuàng)蘇州府學,留下“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”的佳話,新中國成立后,這片土地產(chǎn)生了100多位蘇州籍兩院院士。千百年來,蘇州造就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空間,使江南不只是一個地域概念,更成為中國人精神家園里的文化意象。
從“傳家無別物,禮義守書田”到“以產(chǎn)遺子孫,不如以德遺子孫”,一代代蘇州人薪火相傳、賡續(xù)文脈,用匯通江海的氣概、滴水穿石的韌勁,守護蘇州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蘊。
蘇工之美、蘇菜之精、園林之秀、昆曲之雅......這方水土賦予了蘇州人細膩的性格,也培育了精工細作的極致匠心,催生出“蘇州制造”6家全球“燈塔工廠”、33家國家制造業(yè)單項冠軍企業(yè)、17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(yè)、1.35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(yè)、16萬余家優(yōu)秀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的雄厚底氣。
文化傳承發(fā)展座談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:“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(xù)性來認識中國,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,也不可能理解現(xiàn)代中國,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。”
對歷史最好的繼承,就是創(chuàng)造新的歷史。在蘇州,江南文脈的汩汩清流正從歲月深處涌來,匯入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河,浩浩蕩蕩、奔向未來。
策劃:杜尚澤、何聰
撰文:鄺西曦、尹曉宇
編輯:王漢超
校檢:朱利
圖片來源:新華社(攝影:鞠鵬、燕雁,視覺:賴向東、李琰)